學生間約定「不得告狀」,形同築起沉默高牆,阻礙校園安全與健康發展。學校應積極介入,透過建立信任、鼓勵溝通、明確規範,打破此潛規則,營造開放、互助的校園文化,讓學生勇於發聲,共同維護友善學習環境。
標籤: 媒體
學校可否針對多次霸凌事件學生設「輔導觀察名單」?
針對校園霸凌,學校應有更積極作為。建立「輔導觀察名單」,能及早介入輔導,協助多次霸凌學生反思行為,並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。這不僅能保護受害者,也能幫助霸凌者導回正軌,創造更友善的校園環境。
霸凌行為是否具有「模仿效應」?
霸凌,如病毒般蔓延,其「模仿效應」不容忽視。台灣校園案例顯示,目睹霸凌者,無論是加害者或旁觀者,都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,進而複製或默許霸凌行為。因此,遏止霸凌,需從根本教育做起,建立同理心與尊重,方能阻斷惡性循環。
在多語、多文化環境下如何處理跨文化霸凌問題?
在多元語言與文化交織的臺灣,跨文化霸凌不容忽視。面對此問題,我們應積極推動校園與社區的文化敏感度教育,培養同理心與尊重。同時,建立有效的通報與處理機制,並鼓勵多元文化交流,共同營造友善、包容的環境,讓每個人都能安心成長。
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?
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,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。他們的反應,能決定霸凌的延續或終止。沉默,等同於默許霸凌;伸出援手,則能給予受害者支持,甚至阻止霸凌發生。身為台灣人,我們應勇敢發聲,共同打造友善校園與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