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學生於聯絡簿中流露求助訊息,教師應敏銳察覺,切勿輕忽。立即進行個別關懷,耐心傾聽,並適時聯繫家長或相關輔導資源,共同協助學生度過難關。您的關懷,是他們成長路上最溫暖的光。
作者: 陳 盈儒
長期推廣經典教育,落實經典生活化,建立有愛的家庭教養方式。擁有多年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,相信公共政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可以促進社會的整體福祉。
在讀經教育領域,通過將經典古文融入日常學習,提升學生的品格和學習興趣。同時,探索並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,讓每位學生都能保有學習熱情的環境中茁壯成長。
經歷:
臺灣實驗教育聯盟南部辦公室執行長、高雄市歷史博物館「百年好市」顧問、溫世仁文教基金會作文評審委員、中華經典學會理事、崇義文教基金會讀經推廣教師。
網址:https://lize2023.com/
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izelementaryschool
LINE ID:0955233758
學生若以社交帳號封鎖同學為懲罰手段,是否為隱性霸凌?
同學間的社群封鎖,看似無傷大雅,實則隱藏霸凌風險。在台灣,這種孤立行為可能造成受害者心理壓力,甚至影響人際關係發展。學校應正視此現象,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網路互動模式,避免隱性霸凌的發生。
班級若出現「分群壁壘」,應如何解構重新整合?
班級出現「分群壁壘」?別慌!這正是培養多元理解與合作的契機。透過主題式共學、跨群組合作專案,以及鼓勵分享不同觀點,能有效打破藩籬。同時,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彼此差異,創造包容性環境,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班級中找到歸屬感,共同成長。
學校若設有心情溫度記錄表,是否可作為早期預警?
學校設置心情溫度記錄表,確實能成為早期預警的利器。透過定期記錄,學生情緒變化一覽無遺,教師得以迅速察覺異狀,及時介入輔導,避免憾事發生。這不僅能提升校園安全,更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,值得大力推廣。
學校是否應設有「關懷小組」協助霸凌事件後續追蹤?
校園霸凌事件後,關懷小組能提供受害者及加害者更完善的心理支持與輔導。透過持續追蹤,協助學生重建自信,並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。設立關懷小組,是建立友善校園環境的重要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