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若僅是霸凌事件中的「附和者」,學校仍應積極介入。除了輔導,更應透過團體活動,引導其同理心,並釐清附和行為的嚴重性。同時,建立明確的懲處制度,讓學生了解附和霸凌亦需承擔責任,以遏止霸凌蔓延,營造友善校園環境。
標籤: 霸凌防治
是否可開設「情緒教育課」作為反霸凌基礎能力培養?
近年校園霸凌事件頻傳,情緒教育刻不容緩!在台灣,開設「情緒教育課」能有效培養學生同理心、辨識情緒,進而減少霸凌行為。透過學習情緒管理,學生更能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,奠定反霸凌的基礎能力,值得積極推動!
如何透過戲劇、繪本等教學媒介來預防霸凌?
透過戲劇、繪本,我們可以為孩子築起一道防禦霸凌的高牆!台灣校園霸凌事件頻傳,藉由角色扮演、故事討論,引導孩子辨識霸凌行為,學習同理心與溝通技巧。讓我們攜手,打造友善、安全的學習環境,終結霸凌!
學校是否應建立「和解會議」制度處理霸凌糾紛?
校園霸凌頻傳,建立「和解會議」制度,提供受害者與加害者對話機會,促進理解與修復。此舉不僅能減輕司法負擔,更能培養學生同理心與責任感,為台灣校園注入更健康的互動模式,值得審慎評估與推行。
學校應如何教育學生認識霸凌的不同形式?
學校應積極教育學生辨識霸凌的多元樣貌。除了肢體暴力,言語、關係、網路霸凌亦不容忽視。透過案例分析、角色扮演,提升同理心與辨識能力,才能有效遏止霸凌,營造友善校園。